為什麼需要做資金標準化(風險平價)
如果不做多商品的管理,是不是就不需要做資金標準化(風險平價/RiskParity)了?
A:不是的。資金標準化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,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在下注(下單)的時候有基本的一致性,為什麼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? 第一個理由我們做程式交易(量化交易)都一定會有一個不可避免的步驟 -- 就是<回測>。當我們寫好一個策略,我們一定都會去看所謂的回測報告,甚至我們也會通過平台所提供的工具"最佳化"來進行參數的探勘。如果一個策略沒有做好資金標準化就進行回測的動作,也就是每次進出都是一口單(九成以上的人基本上寫策略都是這樣,策略裡只會有買進賣出的位置,而沒有部位大小的觀念)。試想,當加權指數處於4000點的時候是下一口單,到了加權指數處8000點的時候是下一口單,到了加權指數是 16000點的時候還是一樣下一口單,
4000點的時候加權指數的市值是 4000*200=80萬
8000點的時候加權指數的市值是8000*200=160萬
16000點的時候加權指數的市值是 1600000*200=320萬
換句話說,這個策略不論市值是多少都是下一口單,也就是每次下注的金額都不相同,這樣的回測報告會有意義嗎?
很多人喜歡觀測回測報告裡的統計數據來做一些參考或是應用,像是MaxDrawdown,有的人會拿他來做為一個策略的下架參考,這個想法本身沒有問題,但問題在於這個數值本身是否正確是否具有參考性,策略在市值4000點時所產生的MDD,到了8000點是否還有參考價值(同樣是一口單,但其實你下注的金額已經大了一倍),用此時產生的DD去參考4000點時產生的DD數值,這樣是否合理?
第二個理由同樣來自於上面的例子,是避免槓桿過度變化而不自覺。2020~2021年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加權指數從八九千點漲了一倍來到一萬七千多點。如果沒有資金標準化的動作,很多人從低點到高點掛著單口策略操作,卻沒有進行任何槓桿的調整,八九千點的時候下的一口單到了一萬七千多點仍就是下一口單,但市值實際上已經放大了一倍,等同於下注的注碼已經放大了一倍(槓桿拉升了一倍),這意味著破產機率也同步拉升了一倍以上。
最后更新于